《生如浮尘》四.青年时期 免费试读
心情好的话,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。转眼间,又到了学生入学的时间。小秋你得收拾你散漫的夏日心情,拿着通知书去学校报到。
小秋报到的学校是镇上几十年来唯一的高中,离镇政府不远,后面是镇上一所普通初中。校门前是连接县城的公路。这条路上,每逢农历二月初二,到处都是来赶集的村民。路边有各种各样的小摊,路的两边有很多商店。基本上村民们每天需要的东西都能在这里买到,也算是小镇的繁华商业区了。
学校的大门是两扇铁门,高高的,一直大开着。铁门上方是拱形的焊接钢筋,连接着校门两侧的墙壁。在拱形的钢筋上,有几块方形的大铁片,上面写着这所学校的名字。
校门入口是一条青砖铺成的永路,路两边种着常青树,常青树后面是一栋青灰色的瓦房,也许是师生宿舍。前方五十米,这条路有三个岔口,一个通向前院,一个通向崭新的两层教学楼,一个通向树木掩映的幽幽后院。
小秋先是和新生一起去了报名处,然后一个人在学校里走了一圈,熟悉一下环境。
后院有五六排老旧的瓦房,老师们每天在这里工作和休息。前院东侧是学生宿舍,男女生宿舍分两个院落。宿舍西边是一个大操场,操场南边有两排房子,都是锁着的,空置着。宿舍前面,朝东朝西的房子是学校食堂。这所学校已经是几十年的老学校了。除了教学楼是新的,其他的房子都是旧的,都是青灰色的瓦房。这个学校比小秋上的重点初中大很多,但也老很多。唯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校园内道路两旁的大桐树,它们巨大翠绿的树冠,以其醒目的绿色为这所老学校注入了活力。
小秋终于,我又去了宿舍。小秋的家离这里有八里路。来回不方便,我必须能住宿舍。女生宿舍六间,南北相对,形成一个小院。这间宿舍的外墙有明显的风雨侵蚀痕迹。墙根的砖面已经酥了,墙角的砖已经掉了一半。宿舍部分窗户由玻璃换成塑料布,部分窗户有明显裂缝。进了房间,墙上涂的粉刷已经分了块,还没分的颜色已经变黄了。更有甚者,室内地面没有用水泥找平,也没有用砖铺砌。其实是原来不平的地面!这种宿舍还不如初中的宿舍。最起码那个学校的宿舍是新房子,玻璃窗,地坪。小秋对这个学校的住宿条件很失望,我觉得我是来学知识的,不用太在意环境。
正式开学的前一天,小秋从家里带来了学习用品、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,还从家里拉来了我初中睡过的床。我用拉好的那袋麦子换了一张食堂的饭票,然后倒在床上看着别的女生收拾东西。
其中一个收拾东西的女孩被认出来了。她姓王,名叫小美,和小秋是同一所初中毕业。虽然在同一个学校读书,但因为不在一个班,平时并没有什么联系。小秋只知道她是一个很上进很努力的学生,现在她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。两人很快就聊到了一起,还挺投机的。小美是一个单纯的女孩,不注重穿着打扮,性格有点内向。这些都和小秋相似,相似的性格使他们的友谊能够维持长达三年。
第二天小秋进教室正式上课。当然,这第一节课,老师很自然的自我介绍,点名,给同学们发课本。经过几天的观察,小秋发现这个学校的老师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,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应该是高中老师的知识分子。他们更像是从地里回来的辛苦劳作的农民。而且这些老师家里确实有田,一有时间就骑自行车回家。这些年长的老师让这所有几十年历史的学校显得更加古老。30岁以下的老师不占三分之一,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。他们看起来年轻帅气,但都面临着才华的孤独。不知道为什么三十岁到四十岁没有老师。小秋初中大部分老师都是这个年纪。
小秋还发现这个高中的学生学习已经没有初中那么努力了。很多同学每节自习课都缺课,现在都是没精打采的趴在桌子上趴在书封面上睡觉,或者三两聚在一起聊天。他们很少专心学习。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在努力获得高中文凭。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“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”。是这句话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吗?
老师对学生不再严格,但很少和学生交流。课后他们经常带着书离开。一个英语老师更好。学生越吵闹,他讲课的声音就越低。他可以在下课后离开,不管学生是否认真听讲。可能老师们觉得学生已经大到有自律意识了,不好意思再训斥学生了。
学校的学生都是贫苦农民的孩子,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县城的高中。当时县里有两三所高中,其中一所是县里的重点高中,是县里成绩优异,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孩子的天地。那时候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学大多是为了识字,不敢想象孩子能上大学。所以农村孩子上学晚,大部分上高中的时候已经十六七岁了。二年级和38年级的“成人学生”更多。在这种校风下,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,学到东西,真的得靠自律。即使是这样的学校,每年也有三五个学生考上大专,但是考上名校的没听说过。这些被录取的学生大多是复读生和外地转学生。
在小秋心中,高考是她从小的梦想。如果她考不上,那将是她一生的失败和耻辱。当然,她不会受校风的影响。她应该更加努力学习。因为这种压倒性的学习观念,小秋也不喜欢看课外书。这个时候她觉得课外书大部分都是真的闲书,都是无聊的人看的。那些言情小说对小秋一点吸引力都没有,那些琐碎冗长的传记小说也让小秋觉得读起来很无聊。时事新闻和事件对小秋还是有点吸引力的。可惜那时候她还没有订阅报纸的意识,家里也没有电视。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可以用来了解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。她只是一头扎进课本里,学习课本上有限的、死板的知识。
高中的时候,小秋从来不注重个人形象,为了洗头方便,把原本的长发剪成了短发。从那以后,他再也没有留过长发。
因为没有衣服穿,小秋从小学找了一件外套穿上。小学的时候很大,现在终于合身了,除了后背被撕了一条长缝。小秋织的好,穿的也合适。小秋明白自己穿的不如其他女同学。你和你哥读高中,下面还有三个妹妹。身为农民的父母有幸让自己上高中,必须节俭。
在小秋的印象中,那时候所有的邻居都没有给过自己任何物质上的支持,所以小秋,我小学好友春莲送的二十块钱的礼物,我心里是感激的,永远不会忘记。
那天是周日傍晚,小秋又走在上学的路上,却遇到了小学最好的朋友春莲,两人一边慢慢走一边聊天。从聊天小秋中得知,春莲小学一毕业就辍学了,在家帮父母做事,同时给村里的其他人做鞭炮赚钱。她还认识了一个舅舅家的男生,现在和这个男生谈恋爱了。另一个青梅竹马的朋友小秋,乔乔,也爱上了凌村一个姓陈的男生。农村的女孩普遍结婚早,十七八岁就订婚了。好在当时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自由恋爱,这让这些女孩有了选择自己伴侣的可能。两个人边走边聊,一直走到我们大队和外军大队交界处的桥上,才停下来道别。这时,春莲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钱,塞进小秋口袋,让她无法拒绝,小秋只好收下。总共是25元。当时能买三瓶茅台。小秋在此之前,我从未有过这么多零花钱。一次要从我爸妈那拿三两块钱,要几个星期。在此之前,没有亲戚给过她哪怕一元的零花钱。这些是春莲平时给村里做鞭炮的小厂打工得来的钱。这钱一点铜臭都没有,却闪耀着纯洁友谊的光辉,感动小秋的人生。
好好学习,争取一举考上大学。这是小秋一踏入高中的决心,所以小秋在学习上兢兢业业,全力以赴。高一,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,但是小秋并不以此为荣。小秋明明我班的学生都是乌合之众,再优秀也不以此为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