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生:我只想安静过个小日子》3.回家的烂路 免费试读
傍晚,火车站。
人群中,李正一手提着行李,一手提着大包,肩上背着一个黑色的包。
“是时候了,兄弟。赶快进去吧。”王海拍拍李正的肩膀,催促道。
“哥们,你看这个大包,比我还重。”
为了给李正长脸,王海已经掏心掏肺,买了一大包东西。
如果不是李正,我估计这家伙得往包里塞了。
“有礼貌不奇怪。”王笑道:
“可你这么客气,不像是回家探亲,更像是去沙漠。”李正一脸的无奈。
“来,别啰嗦了,代我向我妈问好,走吧!”
就在这时,广播里传来检票的声音,李正拿起东西向站台走去。
进站台的时候,李正回头,王海还站在外面冲他招手。
这一幕李正的眼睛变红了。
这种你要去哪里的感觉,李正我记得最后一次是在我妈的葬礼上。
“再见,大魔都。”
李正低吟着,步入站台。
一夜的火车,回到了城里的车站。
下车后,李正站在市中心繁忙的火车站,把大包小包放在地上。
然后,李正下意识的掏出手机想给司机打电话。
过了一会儿,李正才回过神来。司机是哪里来的?
而且电话簿里,真的没有人接他。
李正想了想,他在魔都还有王海这个朋友。
可是回到老家,我都觉得难过,更别提去接他了。我连个提行李的同伴都没有。
想到这,李正苦笑了一下,看来只能自己想办法了。
随即,李正再次提起行囊,向前走去。
转,停,再转,再停。
从城市到乡村,要连续坐四次公共汽车。
一路下来,李正头晕目眩,差点吐在车上。要不是我妈打了好几个电话,李正真的觉得我扛不住了。
终于在最后一趟从县城到镇上的大巴下车后,李正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污染的空气。
这时,已经是晚上七点了。
九月,北方刚刚入秋,夜晚凉爽了许多。
李正拿着东西出了公交站,直奔前面一个灯火通明的地方。
这是镇上的一个大转盘,周围有很多摊贩,卖烤面筋,馒头,烤鸡腿...喊声此起彼伏。
这种场景李正已经很久没见过了。毕竟在魔都,像这样的摊贩圈是要取缔的,说是影响市容。
然而,整洁的魔都缺少许多真正的烟火。
李正穿梭在络绎不绝的人流中,来到转盘的另一边。
“果然还在。”穿过人群,李正眼睛亮了。
前方并排停放着十几辆有篷三轮摩托车。
这些是载客的“摩托车”。开这些三轮车的大多是老年人。平日在家闲着没事就在镇上开三轮车赚点钱。
“小伙子,去哪个村?”
这时,一个戴着黑帽子的大个子走到他面前,温和地笑着说。
“河源村。”李正笑了。
“五块钱,你去不去?”马大爷溜了。
“喂,我说老李,你这是欺负年轻人!”
李正还没来得及说话,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突然从三轮车上下来,冲着李正大喊。
“年轻人,别听他胡说。河源村近。四块钱就够了。”
说着,大爷向前迈了一步,拉着李正的胳膊,拖着李正向自己的车走去。
“王铁蛋,你大爷的!明明白白抢生意!”戴黑帽的大叔骂骂咧咧,回头冲着李正吼道:“小伙子,今天便宜你了,三块钱!”
说着,黑帽子里的大爷也开始拽李正的胳膊。
看这样子,李正有点哭笑不得。为了这一块两块,这两位大叔有一条绝路。
“两位爷爷,我们不要争了。对于单个企业来说,市场是破碎的。你们俩以后还做生意吗?”李正摆臂,挣脱两位大爷,用心良苦。
听着,两位老爷爷互相白了一眼,却没有再争辩。似乎他们也认为李正是对的。
当市场不景气时,生意也不景气。
“就这样,按市价,去河源村要四块!两个爷爷呢?剪刀,石子,布,谁赢了我就上车。我们这样组装吧?”
两位叔叔都得罪不起任何人。深思了很久,李正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。
“这小子会有麻烦的。我觉得这种方式行得通。”
“一只脚已经踩到棺材里的旧东西里了,然而没有一个年轻人觉悟高,于是慌忙滑石头剪刀布。”
“公平公正,一个孩子没被欺负!”
.....
眼前是等待载客的老大爷们的一阵起哄和笑声。
看着老人们脸上灿烂的笑容,李正我的心微微颤抖。
几块钱,年轻人倒在地上都不去捡,而这些老人,以几块钱为生,笑起来就像签了几十万的大单。
也许,钱多钱少,幸福就好。
“好吧,王铁蛋,就像那个年轻人说的,石头,布,剪刀!”
“我觉得还可以。”
很快,两位老人达成了交易。
调子一定,黑帽老头就占了上风,赢了比赛。
“王铁旦,你接不接?”戴黑帽子的老人喜出望外,握着他的手,用自豪的语气说。
被奚落,这位叫王铁旦的老人冷哼一声,低下头,一言不发地向自己的三轮车走去。谁说自己倒霉了?......
然后,老人把李正放在一辆三轮车上,拉着李正到了河源村。
月高云淡。
河源村离镇上几公里,三轮车行驶在乡间的土路上,颠簸颠簸。
李正坐在车斗里,被掀翻的身体颤抖着。
上辈子,李正很讨厌这条烂路回家,但现在,李正有了灿烂的笑容。
因为,在这条烂路的尽头,有一个男人在等着他回家。
“小伙子,你已经进入河源村了。你家在哪里?”从前面,传来了我叔叔的声音。
“爷爷,你知道河源村的水库吗?我家就在水库旁边。”李正回复。
“嗯,我知道。前几年河源村有个大状元,家在水库里。”大叔笑了。
听了大叔的话,李正的脸微微有些发烫。
没想到,他的名声成了乘客们的路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