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:开局十万棵梭梭树》第19章,多用途的陷马坑 免费试读
为了防备董卓的进攻,马休又偷偷挂了马家军的电话。
这一次,他拿出来的是被誉为21世纪中国军队第一神器的好东西。
万能工兵铲!
当然,以现在的冶金水平,全能工兵铲是造不出来的。马休不断简化这个时代那些无用的功能,比如开罐头,拧螺丝,固定螺栓。
甚至因为凉州基本没有丛林战,他把弓兵铲上的锯片都删掉了,只保留了最基本的两个功能。
折叠,切碎。
铲子折叠起来,可以用绳子背在背上,也可以挂在腰上。它的长度不到半米,所以携带非常方便。
因为整个铲子没有后世的高强度钢,马休把铲子做成左右不对称的样式。
铲子的一边明显比另一边宽三分之一,宽的一边有非常锋利的边缘。
整个工兵铲,像一把小潘凤斧,抡一铲过去,断手断脚很正常。运气好的话直接砍掉半个脑袋!
第一批工兵铲到后,马休带着手下的士兵在戈壁滩上挖了一个洞。
这些陷阱区域都是马休提前规划好的。以后这些坑可以直接用来种梭梭树,一举两得。
当初在武威种梭梭的时候,马休看着挖好的坑,想到了唐朝的困马坑。他当时就想,如果能提前把坑挖好,可以作为防御设施,以后种树的时候也省力一些。
直到现在,这个想法终于有了发挥的机会。在安定县,渐渐热闹起来。
出去挖坑的都是骑马的。这些骑士自己挖洞,他们当然知道这种力量。好在二公子的陷阱区是集中布置的,没有乱挖坑。否则万一自己人想不起来陷马坑的地方,伤了自己的骑兵,那可就是天下奇闻了。
这是生死攸关的事。这些骑兵也不敢大意。每天,他们都和二儿子在外面挖坑。时间长了,都变得油嘴滑舌。
这些骑兵除了挖坑,还会帮助凉州的建筑队修路。
想富,先修路。水泥技术虽有,但并不妨碍马家修整凉州主干道。
凉州的官道基本都是夯土路,甚至有的官道也是像鲁迅先生说的,走的人多了,路就形成了。
好在凉州大戈壁很荒凉,不像中原的路。不隔一段时间修一修,就会种树种草。半年没人走,路就直接没了!
马的亲戚现在已经有了三国财团的雏形,马腾就是这个财团的最高官员。财团的执行力比纯家族强很多。
就说这个修路的事情,马腾下了命令,要修的路就给我修。钱出了马家,所有家庭一起受益。
说你家反对貂皮是不是有病?这么好的领导,世家子弟都渴望一辈子不变。
只是凉州人家文化底蕴实在太差了。这几年马腾手下的打工仔不少,但没有一个内政超过80%的。管好地方治理就可以了。网站再大一点,他们的能力就捉襟见肘了。
为此,马休一直找马腾提议修改一部全新的凉州法来治理当地。我最怕的不是执法不严,而是无法可依。
在马休眼里,汉朝简直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文字游戏。士绅们可以在各种扭曲中解读汉朝。反正知识在他们手里,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。不识字的人怎么会有解释权呢?
马休要整理的凉州法,意在用白话文书写,不给知识分子任何钻空子的机会,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,不断使法律为人民服务,而不是成为士绅压迫人民的帮凶。
但是,这种东西不是马休拿起笔就能直接写出来的。涉及民生、风土人情甚至信仰的方方面面。
马休他只能不断的派人收集资料,然后用碎片化的时间整理。此时的他特别羡慕生在中原的路人甲,可以去颍川就地取材,挖曹老板的墙角。
马休当然已经把人送到颍川了,但是颍川四大家族一听说要去凉州,还算客气,没有把人赶出去。
别说颍川四大家族,就连没听说过的也不例外。他们一听说要去凉州,就像是把他送上了边疆,脸色变得煞白。
这就是凉州现在的问题。就连凉州本地的读书人,在取得学术成就后,也想尽办法在中原做官,可以减少人才流失,已经让马休很头疼了。在这种大环境下,他们还想着外部引流,难度可想而知。
幸运的是,一枚民众支持的徽章可以间接帮助马休稳定局势,凝聚人心,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流失。
据当地报道,今年凉州各县公职人员的缺口得到了很大的补充。
好消息不断传来,但是马休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,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,董卓不知道自己在长安城搞什么名堂。城里的部队不涨,城外的部队天天爆棚。
牛福、董越、李珏、郭思、徐荣、段威、胡震等。会在长安城外的郡县驻军。看来马休对这种内需外化的战术真的很迷茫。
董老板,你想干什么?
把自己的亲信都派出去,留下一个白眼狼吕布在身边,你就不怕倾覆吗?
然而此时马休引发的蝴蝶效应已经遍地开花。即使长安的情况和演义里写的不一样,马休也认了。如果要提前布局,就要做好应对变数的准备。
在长安城,张绣看完信后,迅速把它扔进火盆,销毁了证据。
张继看着他的侄子问道:“考虑得怎么样了?在长安没有前途。叔叔,我老了,但你还年轻。卓如何施展他的武功?"
张绣保持沉默,张继继续说道,“排队总是越早越好。不像赌博,你可以在最后一刻下注赢钱。站队,锦上添花,不如雪中送炭。”
张绣站起来,深深地给张绣送了一个大礼:“如果没有我叔叔这些年的帮助,就没有今天的张绣。以后不能伺候舅舅了。舅舅要好好照顾自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