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:开局建立海上霸权》第十章 铁索连舟的来源 免费试读
楚狄刚入宫,威慑力蒸蒸日上。这个时候他应该已经坐在宫中,稳定局势,震慑群臣。
然而,朱迪毕竟篡夺了王位。没有看到朱允炆死在自己面前,他睡不好。
于是,经过一番权衡,朱迪关了宫,带着纪纲去了金陵造船厂。
好在金陵造船厂在金陵以北,朱迪从北平带来的严俊亲信大多在此,也方便清关消息。
...
《三国演义》里写曹操赤壁之战绑船,让不善水性的魏军走在地上。可惜最后诸葛亮借东风,一把火灭了赤壁战船。
《三国演义》是讲故事的小说,曹操的铁链自然是罗贯中发明的。
但捏造归捏造,但有依据,有出处。
这个出处是陈友谅年间鄱阳湖的一场水战,朱元璋在此为天下而战。
当时,陈友谅建造了数百艘大船,用铁链一起操练,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。
朱元璋虽然骁勇善战,但他的士兵和战船都比不上陈友谅。双方血战三天三夜,朱元璋损失将士无数。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,突然刮起了东北风。
朱元璋见东风骤起,立即命人焚烧陈友谅的战船,终于一举击败了陈友谅。
是一战让朱元璋放开手脚,发展实力,与当时最强的势力张士诚争夺天下。
罗贯中当时是张士诚的幕僚。
后来张士诚兵败被俘,罗贯中回到杭州老家,几年后写了《三国演义》。
曹操的拴船链和诸葛亮的火烧赤壁,都是参考了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的一战。
所以,如何经营一家连锁店,作为朱元璋的儿子,朱迪比罗贯中懂得很多。
陈友谅的铁链,虽然被朱元璋烧为平地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实用。
举个例子,目前要想靠金陵船厂的存量船把长江和朱允炆牢牢封锁住,用铁链把船连起来是极其有用的招数!
...
徐辉祖动作很快。朱允炆刚刚眯起眼睛不到一刻钟。两千一百名年轻士兵已经按照朱允炆的要求排好队,整齐地站在甲板上。
一刻钟前,朱允炆还在考虑要不要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来给军队打气。
但是站在第二层甲板上,看着下面一双双强烈闪耀的眼睛,朱允炆意识到,在这个几乎所有人的脑子都被“忠君爱国”的思想洗脑的时代,这确实让他省了不少麻烦。
“大家好!”
朱允炆清了清嗓子,觉得还是应该说点什么。
“朱迪假借太祖遗志,名曰京南,实则谋反!”
“可是,名不正言不顺啊!”
“话不顺,事不顺!”
“今天,我要带你乘坐这艘巨轮离开金陵,只为在别处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!”
“总有一天,我会东山再起,你们所有人,我会拜将军!”
朱允炆话一说完,站在下方的徐辉祖立刻弯下腰跪了下来,大喊:
“我,宣誓效忠陛下!”
有了这个领头的,剩下的两千士兵立刻跟进。
“我们誓死效忠陛下!”
...
剑一最高时速接近60公里,但目前还没有入海,所以速度稍慢。
即便如此,文健一号的速度还是比其他船只快了许多倍。
再加上比其他船只大十倍的恐怖体积,以及没有船帆的奇特外形。
两岸民众看到这个疾走的怪物,下巴一个个都惊呆了!
金陵船厂距离堡子口约20里,在长江中一个弧度很大的山的一角后面。
所以在文健一号过弯之前,金陵船厂的人根本看不到文健一号的影子。
“大人,一百弓箭手已经到了,属下挑选了一些水溶的做水鬼,让文健葬在这里!”
朱迪站在河边,双手向下,盯着船龙骨的前后,龙骨上缠着一根婴儿手臂粗细的铁绳,整整齐齐地连在一起。
而在河的两岸,数十艘专门用来“碰瓷”的铁保尖战舰笑着说道:
“当初我父亲和陈友谅与鄱阳湖激战。”
“在那场战争中,我父亲虽然打败了陈军,但陈军建造的巨舰让我父亲一直忧心忡忡。”
从古至今,很少有男人能够摆脱对“大”的执念。
尤其是对有权势的男人。
一辆马车可以用五匹马而不是三匹。
花园,能占90亩,不占60亩。
即使是六道高僧,清净无欲无求,在外面遇到了,也会比较谁家庙里供奉的菩萨的大小,是镀金的还是刷金的。
成年后一直在北平的朱迪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军舰,心中突然升起了对“伟大”的执念!
“据说陈友谅最大的船长32英尺(106米),宽14英尺(47米),能载一千人!”
“目前这些船虽然大,但气势上比那些巨舰差多了!”
“王爷,这么大的船,这么多人,能浮在水面上吗?”
纪纲看着远处铁链连起来的船防线,歪着脑袋纳闷。
“你!什么都不学!”
朱迪笑着摇摇头,余光无意中瞥见文健一号从上游慢慢向这边走来。
“看,那艘船好大,是不是……”
“哪里?”
纪纲顺着朱迪的目光看去。此时,巨大的文健一号正慢慢摆脱山峰的阻挡,慢慢展现在公众面前。
...
“陛下。”
徐辉祖犹豫了很长时间,但他忍不住强烈的好奇心,鼓起勇气朱允炆。
“这艘船既没有帆也没有桨,但它似乎是...推自己!”
刚才,徐辉祖偶然看到船尾的水流非常湍急,好像水下有什么东西在扰乱水面。
可观察了一会儿,发现水下没有异常,徐辉祖这才松了口气。
"这艘船没有帆,但有桨."
朱允炆靠在二层甲板的栏杆上,感受着水面上吹来的微风,眯着眼微笑。
想到徐辉祖将来会是他最好的助手,我正要向徐辉祖解释发动机和螺旋桨。
突然,朱允炆看到远处有数百只小船堵在河面上。
在河的两边,还能隐约看到有很多弓箭手,准备看着自己。
看着这个姿势,恍惚中,朱允炆竟然觉得这一幕有些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