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结火爆新书《娱乐:我,德云大先生》是想回到过去所创作的一本都市生活风格的小说,主角郭德刚,小说里故事设计合情合理,文笔生花,对读着情绪把控很到位,感情很丰富,既好看又励志,越到后面越精彩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2006.天津八一礼堂剧院。这个剧场原本属于军队,主要用于文艺演出,可容纳800至1200人。后来因为要创收,一年的军事演出次数有限,这么大的观众席不可能一直闲置,就逐渐对外开放,由一些二流歌手、明星或者一些商业公司租用。什么?你问为什么只有二流歌手...
...
章节试读:
2006.
天津八一礼堂剧院。
这个剧场原本属于军队,主要用于文艺演出,可容纳800至1200人。后来因为要创收,一年的军事演出次数有限,这么大的观众席不可能一直闲置,就逐渐对外开放,由一些二流歌手、明星或者一些商业公司租用。
什么?
你问为什么只有二流歌手来?
这是胡说八道。一流的歌手已经去天津大剧院或体育馆听音乐会了。谁值得在这个1000人左右的场馆里混口饭吃?
此刻,八一礼堂里人声鼎沸,不断有人进来,拿着票四处寻找座位。走过拥挤的人行道,他喊着“不好意思”“做作”。“哦,姐姐,请看好孩子。我刚从外面进来,雪很大。别带着孩子冒雪感冒了。”
天津话特有的口音,有一种异常幽默的感觉,拥挤的剧场,虽然嘈杂,却很热闹,处处透露着人情味。
演出还没开始,但从舞台布置来看,应该不是哪个歌手来唱。
舞台上方有一个巨大的扇面图案,充满了曲艺的味道。
而扇面的中间写着三个字:
“德云社”
2005年的冬天,就像是一场春天的大风,在黑夜里刮起,这三个字混合着一个很草根的名字随风而传遍了全国。同时也将一种已经没落多年的独特街头艺术重新带入大众视野。
相声
德云社-郭德刚 -一个草根阶层的相声。
这三个独特的标签,在东北小品王本山爷爷听到退出春晚消息的那一年,跃入了人们的视线。
如今,土生土长的天津人郭德刚在49城市站稳脚跟后,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,想把他那种很草根、不求高大上教育而求娱乐大众的相声带给家乡父老乡亲。
演出还没开始,但是因为“草根”这个标签的流行,剧院已经在婚礼上开了。
开场时间是7点,现在是燕京时间6点34分。
……
后台。
郭德刚的经纪人王海一脸不爽的走进等候室。
待命室里有四个人,包括王海。
德云社的班主郭德刚,头发浓密叼着烟的余诺,一个安静的少年。
当王海进来看到他的脸时,他的心咯噔一下,他急忙问道:
“怎么样?人家同意吗?”
听了这话,王海的表情就像踩了屎一样:
“这帮孙子特特么欺负人。人家都说了,你租的时间是7点到10点,我们7点就拉幕了。上不上是你自己的事。”
"……"
郭德刚脸色一变,而余诺也是满脸愠色。
但余诺毕竟比郭德刚大,于是想了想说;
“德刚。”
“贤弟,你说。”
“打电话问问?问他们在哪里。这已经持续了三个多小时,应该快到了。”
话音刚落,小伙子说话了。
“师傅。”
余诺转过头去:
“怎么了?”
“我刚才问了烧饼。他们刚经过小河桥收费站,因为大雪把高速路堵了,来往的车都走省道。小河桥排起了长队。开车的师傅说,最快半个小时,最慢一个小时,肯定到。”
说着,年轻人展示了他手中一块看似普通的卡西欧电子表:
“现在是6点40分。时间肯定来不及。”
"……"
"……"
"……"
其他三个人的表情都是无语。
而王海在看了看两个人,试探性的说道:
“你为什么不呢...兄弟,我们开始吧。”
“开场没问题。”
余诺摇摇头,看着他的脸。郭德刚:
“这只是...我们在存钱。开幕的时候放在别的地方也没关系。这里是天津,相声窝。这个俗人怎么能欺骗别人呢?现在有多少同事正坐在这里等着看我们的笑话……”
“那又怎么样……”
王海无奈。
而就在这时,拿着卡西欧手表的男孩突然咳嗽了一声:
“主人……”
“为什么?”
余诺看着自己刚收了半年的徒弟,一脸愁容。
十六七岁的少年依旧淡定,仿佛不为某件事感到意外的石佛,从身边抽出一件白大褂,慢慢摘下手表。
在待命室里,他看着桌上的手表看着王海:
“海叔,稍后给我一个通知。”
“小白,你……”
王海和郭德刚一起面面相觑。
我看见那个男孩笑了:
“大爷回家了,在家乡长辈面前,他是有面子的,而我们这些徒弟是有里子的。请人吃烟,可能要杀人。你的脸必须时刻保持干净,不能留下污点,所以我来做开场工作。如果能撑起里子,脸就不会掉下来。临淄太丢人了……”
说着,他看着郭德刚和余诺:
“第二场的时候师傅和叔叔给我带回来的。”
声音低下来,外套,披在身上。
一个英姿飒爽,像玉一样的奇怪的儿子。
男孩看着王海说;
“海叔,准备宣布。开场:方言,吴表演
"...单口相声!?"
“单口。”
十几岁的青少年...不,吴对说: